博源国际

      在攻坚中创新 ,在探索中转型——安徽三建合肥市轨道交通4号线土建4标段技术革新经验介绍
      来源 :安徽三建 时间:2021-04-18 浏览量 :3721
           合肥市轨道交通4号线土建4标段含5站4区间全线长约8km,合同额11.06亿元 ,由中铁七局与安徽三建联合体中标,其中安徽三建项目部承建2站2区间(呈坎路站 、大强路站、呈大区间、大花区间,合同额 :3.67亿元),目前已完成约产值3.2亿,主体施工和盾构施工已全部完工 ,剩余本分风亭及出入口正在施工,项目施工中难点和重大风险源被一一攻克,实现了公司“转型升级”战略调整中进军地铁板块的成功跨越 。
      围绕工程重难点,创新施工工艺和技术
       
          虽然公司第一次进行轨道交通施工 ,但是作为有丰富房建施工经验的三建来说 ,既要吸取同行在轨道交通中的丰富经验,更要将公司在房建项目的技术优势转化到地铁施工中去。项目部在车站主体、防水、盾构施工管理等方面始终将这个理念贯穿其中。
         采用定型化模板施工。传统国内地下工程模板支架多采用钢管架(或碗扣架)+木模板的形式 ,人材机投入大,安拆周期长,而且搭设过程中控制细节多 ,质量不易保证 ,安全风险大。为此轨道交通项目侧墙施工采用大胶合板+木工字梁+桁架支撑的单侧模板台车体系。其组装简便,利于现场快节奏的流水施工;整体承载力较大 ,能抵抗不同混凝土侧压力;可变高度 ,可适应不同墙体高度;可利用小型轮车进行整体转移,节省现场塔吊台班量;采用在板上预埋锚固装置,侧墙上无需预埋 ,可完全实现清水墙效果。据统计平均每块墙板缩短工期约10天。在保证质量的同时极大缩短工期 。

          保证防水基层处理。在轨道交通施工环节中防水施工是关键环节,必须按照设计及规范要求,做好基层的平整要求、坡度要求 、强度要求 ,基层附着坚固、不起毛 、不裂缝、不空鼓 、清洁、干燥 。所以施工期间 ,必须保证防水基层不淋雨 、不返潮 、不积水 。项目部特地组织成立了QC小组 ,不断细化施工过程,严格控制土方开挖高度 ,每层开挖控制在3至4米 ,开挖完成后做到随挖随喷 ;采用钢筋网片安装测量放线后统一安装 ,保证水平;此外 ,喷射混凝土采用初喷和复喷两道工序 ,并在复喷完成后及时进行抹平;抹平完成后做好散水养护 。最终攻克防水基层处理难题 ,并完成了QC课题《地铁车站防水基层处理技术》,获得了省QC成果三等奖 。
       
          严控盾构始发姿态 。盾构始发姿态决定了后续施工成败,是盾构施工重中之重。考虑到盾构机自身重心靠前 ,始发掘进时易产生向下的“磕头”现象 ,项目部将盾构始发轴线比设计轴线抬高20mm。此外,因车站底板自西向东为2‰纵坡,盾构进洞为26‰下坡。按照一般状况抬高始发轴线易导致侵限。项目查找合肥市轨道交通前期其他盾构隧道施工的经验,结合大强路站地质情况 ,调整盾构始发轴线 ,将盾构始发轴线抬高改为5‰下坡 ,有效避免了盾构管片侵限。

           把控风险源。因呈大区间穿越南北一号高架桥桩及雨水泵站,是4号线唯一一处1级风险源。项目部结合以往施工经验及本工区地质水文情况,提前编制专项安全施工方案,模拟控制区掘进参数的控制效果调整控制区的掘进参数,制定详细盾构穿越施工参数 ,保障盾构机安全顺利地穿越高架桥与雨水泵站 ,得到质监站 、建设单位、监理单位等高度评价 。在施工中。项目部及时根据反馈施工监测数据 ,不断优化调整施工参数。一是土仓压力通过采取设定掘进速度、调整排土量或设定排土量 、调整掘进速度两种方法建立,并应维持切削土量与排土量的平衡 ,以使土仓压力稳定平衡 。二是盾构机的掘进速度主要通过调整盾构推进力、转速来控制。三是掘进时采取碴土改良措施增加碴土的流动性和止水性,密切观察螺旋输送器的栓塞和出土情况以调整添加剂的掺量 。四是做好土量管理工作 ,派专人对出土量进行监测,同时利用龙门吊的称重系统进行对碴土进行称重,监测、控制每环出土量 。
       
          此外 ,项目部还使用可调柱箍施工 、组合式内支撑等技术创新有效保障工程施工质量 、施工效率。
       
      积极运用BIM技术 ,提升工作效能
       
          项目部不仅在关键难点中积极创新施工技术,还将BIM技术贯穿施工全过程,保障项目快速推进 。
       
          施工前,通过BIM技术合理策划、布置施工现场临时设施道路 ,优化平面布置方案 ,避免临时道路不合理 、返工现象。建立起完整的模型,提前解决平面图纸中存在的问题 ,对各专业模型进行合并 、碰撞检查,提前解决问题,减少后期各专业的临时调整。根据图纸设计 ,利用BIM技术对该梁钢筋进行建模 ,优化钢筋排布,出具下料单,合理下料,减少浪费。

           施工中,利用BIM技术进行关键施工工序流程的模拟,及车站流水段施工4D模拟 ,并将三维模型融入到图纸会审、技术交底、方案模拟等日常工作中,确保施工顺畅;通过BIM的可视化对车站主体影响范围内管线进行定位,征得设计院及业主同意对受影响的灌注桩进行错位施工,保证施工进度;在高支模施工应用 ,利用PKPM软件进行高支模受力验算,确定高支模支撑体系,同时进行施工前的模拟排版。
         不仅大量使用BIM技术 ,项目部还积极探索创新管理 ,采用APP二维码管理,现场设置二维码扫描平台,方便工人快捷获取安全交底 、技术交底指导书、施工方案等技术内容,为项目管理加码添力。
       
      注重人才培养,凝聚干事创业动力
       
         项目党支部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 ,结合项目生产实际,积极开展系列特色主题活动,以党建带工建、带团建,加强人才培养 ,调动职工工作激情 ,凝聚职工干事创业动力。
       
         项目党支部针对首次进入轨道项目施工领域 、施工经验匮乏现状,围绕施工的难点和技术难题 ,定期开展“工地小课堂”,组织项目经理 、技术总工、盾构技术负责等结合项目施工和技术攻克难点进行培训和讲解,首先解决燃眉之急。

          项目部还同时开展QC科研课题攻关 、党员监督岗、争创“党员先锋号”工程、技能培训 、谈心谈话、师徒结对、知识竞赛、观摩学习、安全质量主题演讲比赛等活动,营造全员大学习 、大比拼氛围 ,全面提升职工技能。此外,项目党支部还组织职工前往淝河生态园植树活动,开展周边小区过道铲雪 、扶贫日捐款 、迎国庆羽毛球比赛等志愿活动 、文体活动,营造奋发向上的企业文化 ,进一步增强团队凝聚力。
       
          正是多举并措 ,推动项目取得丰硕成果。项目部培养了一批从零基础到能独当一面、能攻克难题、能善于开拓创新的优秀员工 ,打破了原先靠引进专业人员解决轨道项目建设专业问题的局面 ,为公司转型进入轨道交通建设领域奠定坚实基础。项目建设期间,4名职工通过一级建造师考试 ;10人通过工程师、助理工程师职称评定。项目成功创建了公司党员先锋号 、工人先锋号 、青年文明号;获得企业级工法1项、实用新型专利1项 。
        XML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