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源国际

      “两不愁三保障”全面实现
      来源:人民日报 时间 :2021-01-20 浏览量:3109
        “2020年大豆有好收成 ,养牛收入1万多元,脱贫稳稳的!”内蒙古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哈布奇村的熬珍花拿出脱贫告知书,脸上挂着灿烂的笑。
       
        “家门口有钱挣 ,好日子就在眼前喽 !”冬日暖阳下 ,贵州省望谟县乐旺镇坡头村脱贫户唐守芬格外开心 ,靠在村里花椒种植基地干活,她和老伴一个月能挣4000多元 ,2020年全家脱了贫,干劲越来越足。
       
        一张张笑脸,一个个好消息 ,汇聚成决胜全面小康的脱贫答卷 。
       
        党的十八大以来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把脱贫攻坚摆在治国理政突出位置,组织实施了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力度最强的脱贫攻坚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立下愚公移山志 ,咬定目标、苦干实干,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到2020年所有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一道迈入全面小康社会 。”“到2020年现行标准下的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是党中央向全国人民作出的郑重承诺,必须如期实现,没有任何退路和弹性 。”
       
        经过8年持续奋斗 ,我们如期完成了新时代脱贫攻坚目标任务,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 ,贫困县全部摘帽,消除了绝对贫困和区域性整体贫困 ,近1亿贫困人口实现脱贫,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了重大贡献 ,为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奠定了坚实基础。
       
        啃下贫困硬骨头,脱贫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提升
       
        “现在的日子如蜜甜。”贵州省兴义市则戎镇长冲村脱贫户龚光志回忆,过去种几亩地,还得赡养90多岁的奶奶和70多岁的父母。2016年 ,帮扶干部牵头联系,龚光志干起了快递员 ,申请扶贫小额贷款扩大种养规模 ,年收入达到10万多元,“现在脱贫又脱单 ,开上小汽车 ,过上好日子 。”
       
        得益于精准扶贫好政策,全国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收入大幅增加 ,生活水平芝麻开花节节高。“现在乡亲们吃得好了,穿得好了,脱贫群众买房买车的都不少。”四川省巴中市巴州区秋桂村第一书记李志感慨。
       
        “两不愁三保障”全面实现 。走进河北省阜平县炭灰铺村脱贫户朱海红的新家 ,敞亮温馨 ,客厅墙上,挂着一家5口在老房子的合影,破旧的危房黄泥抹墙,不少地方裸露着大石块。
       
        “老房子是爷爷盖的 ,冬天大风透过石头缝往屋里灌,冻得吃饭时手经常抓不住筷子。”2019年,朱海红一家搬迁到安居家园小区,“现在这新房暖融融的 ,从老房带来的厚棉被压根用不上。”朱海红激动地说。
       
        易地扶贫搬迁让960多万脱贫群众告别穷窝窝 ,危房改造让2493万脱贫群众住上放心房。
       
        不仅安居梦圆 ,脱贫群众义务教育 、基本医疗也都有了保障。8年来,脱贫地区累计改造义务教育薄弱学校10.8万所,义务教育阶段控辍保学动态清零 。新改建村卫生室20多万个 ,所有乡村医疗卫生机构完成标准化建设 ,脱贫群众住院看病报销比例提高到80%左右,“看病难、看病贵”明显改观。
       
        记者在脱贫攻坚一线采访发现,脱贫群众的欢声笑语多了。“收入年年涨,生活节节高 ,日子越过越舒心。”吉林省汪清县大兴沟镇上村村脱贫户刘文光满脸笑容地说 。
       
        短板补起来,脱贫地区发展后劲更强了
       
        “大家好,我们又见面了!”陕西柞水县小岭镇金米村的电商直播间里 ,带货主播李旭瑛又开始热情推介村里的木耳。
       
        村村通4G、通公路,光网宽带全覆盖、快递全覆盖,“互联网+”让金米村木耳“飞出”秦岭深处,卖到全国 ,也让乡亲们大步迈向小康生活。
       
        金米村是个缩影。在全国,脱贫攻坚让许多贫困地区发生了沧桑巨变。8年间,脱贫地区新增铁路里程3.5万公里 ,100多个县结束不通铁路的历史;新改建农村公路110万公里,具备条件的乡镇和建制村全部通硬化路、通客车、通邮路 。交通运输打通“大动脉”,畅通“微循环” ,活跃经济社会发展“血脉”。1700多万脱贫人口告别饮水不安全,农网供电可靠率达99%,农村大电网覆盖范围内全部通动力电,脱贫村通光纤和4G比例均超过98%。脱贫地区吃水难、用电难 、通信难等一去不复返。
       
        “家乡一年一个样,发展条件越来越好,坚定了我返乡创业的决心 。”云南省富源县富村镇的侯佑林,利用在浙江学到的刺绣工艺品加工技术 ,返乡开设21个村级扶贫工厂,带领3000多名留守妇女“绣”出好日子。
       
        基础设施等发展短板补上,脱贫地区经济活力和发展后劲明显增强。
       
        “通过脱贫攻坚 ,我们县经济总量连上台阶。”河南省内乡县县长杨曙光介绍,在龙头企业牧原集团的强力带动下,全县1.6万余户脱贫户、97个脱贫村嵌入养殖产业链,脱贫户年均增收3200元以上 。
       
        不光是河南内乡,甘肃定西的土豆、江西赣南的脐橙 、陕西洛川的苹果……脱贫地区一大批特色优势产业拔节成长,电商 、光伏等新业态蓬勃兴起,每个脱贫县都形成了2—3个特色主导产业。“十三五”期间,脱贫地区经济持续保持较快增长,一般公共预算财政收入年均增幅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约7个百分点 。
       
        脱贫质量稳步提高,乡村振兴基础更坚实
       
        打开内蒙古兴和县城关镇二十三号村郭玉发家的脱贫资料袋 :2017—2019年,牛驴养殖规模从2头增加到10头,种植规模从6亩增加到50多亩 ,全家人均纯收入从4100多元增加到1.1万多元。近年来,生产经营性收入占比逐年上升,自主脱贫能力不断增强 ,郭玉发成了村里的致富带头人  。
       
        一个个资料袋记录下脱贫攻坚战历程。在全国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中,90%以上得到了产业扶贫和就业扶贫支持,2/3以上主要靠外出务工和产业脱贫,发展能力稳步提高 。
       
        脱贫摘帽是干出来的。脱贫质量不断提升的背后,是广大群众内生动力、发展能力的不断增强。
       
        云南省西畴县岩头村“长”在悬崖上 ,路旁高耸的峭壁上 ,“实干”两字分外醒目。“不能让大岩子挡住了致富路 !”党员李华明站了出来,带领大伙凿岩修路 :缺乏资金 ,村民卖鸡卖牛自筹经费;缺乏劳力,男女老少齐上阵,白天黑夜轮班干 ,硬生生地在悬崖上“抠”出了一条4米宽的毛坯路 。驻村工作队牵线 ,上项目教技术,乡亲们撸起袖子发展种养业 ,短短两年实现了脱贫摘帽。
       
        在脱贫攻坚战中 ,基层组织带领群众甩开膀子加油干 ,凝聚力战斗力不断增强 。在精准扶贫中,广大基层干部、扶贫干部用心用情用爱为贫困群众办实事 、解难题,工作能力明显提高,乡村治理能力不断提升,党群关系更加紧密。
       
        “脱贫攻坚产生了巨大的‘溢出效应’,带动了整个中西部农村的全面发展,为实现乡村振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脱贫攻坚中形成的精准施策 、选派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等经验和做法,为今后乡村振兴积累了宝贵经验。”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扶贫研究院院长张琦说。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接续推进乡村振兴 ,乡村大地激发起蓬勃力量,亿万农民正向着更加美好的生活继续奋斗!
       
       
         《人民日报》  (2021年01月20日   01版)
        XML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