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源国际

      “无所谓”“拎不清”都是在给抗疫大局添乱
      来源:新华网 时间:2020-07-05 浏览量:3328
      新闻速递:最新通过的民法典中,有关物业的表述掷地有声 ,既内涵丰富又态度鲜明,回应了长久以来群众的普遍呼声,为今后与物业相关的矛盾纠纷处置指明了方向 。

        半月谈 :这些年 ,我国城市化进程加快,由物业公司管理的商品房小区成为城市主流居住模式 。小区业主与物业的矛盾逐渐上升为基层治理的难点与痛点。民法典中有关物业的表述 ,与群众的呼声相契合,其出炉令人欢欣鼓舞 。当然 ,面对物业长久以来的沉疴积弊 ,指望一蹴而就解决所有问题并不现实。在民法典勾勒出制度设计框架的基础上 ,更需要物业办 、居委会等相关部门真正履职尽责、令行禁止,落实严格的监管举措 ,将物业普遍存在的违规操作关进制度规范的“笼子”,促使物业回归服务的初心。在当前,真正落实物业“能进能出”,是提升物业服务质量的关键之举。当物业服务确实难以满足小区绝大多数业主的需要时,业委会就有权行使“弹劾”权,通过更换物业保障业主的共同利益。业委会权利的顺利行使,又有赖司法机关、物业办等多方的共同呵护与支持。只有参与各方各司其职,民法典中有关物业的条款才能落地开花;物业沉疴去除,业主与物业也才能实现和谐共处,从而夯实基层治理的基础 。

        新闻速递:日前,北京警方通报了多起涉疫典型案例,其中包括故意隐瞒新发地市场活动史或密切接触史,不按规定接受检测 ,一再违反居家隔离规定 、频繁前往公共场所,甚至非法行医接诊发热患者导致疫情扩散等等,种种行为触目惊心。目前 ,北京警方已对相关涉案人员立案调查。

        北京日报:“早发现 、早报告 、早隔离 、早治疗”,这些阻断病毒传播最原始也最有效的手段 ,归根结底都离不开个人的遵规守矩 、支持配合。千里之堤 ,溃于蚁穴。无论是谁,漠视规定 、放飞自我,都是在整个防疫战线上捅娄子、撕口子 ,不仅给抗疫大局横添变数  ,也势必波及家庭 、社区、单位乃至更大范围的人群,造成无可挽回的社会成本。这些任性任意之举,看似个别人的“小节” ,却实实在在是危害公共安全 、损害公共利益的大事 。一查到底、绝不姑息 ,是对全社会负责。当前 ,北京疫情形势持续趋稳向好 ,这与绝大多数市民自觉自律、防控尽责密不可分,凝结着太多人的付出与坚守。来之不易的战果 ,绝不能被少数人的“无所谓”“拎不清”所破坏。抗疫至今,无视法律法规、挑战底线红线者屡屡引发公愤,依法严惩呼声高涨 。果断处置 、严厉打击涉疫违法行为,本就是疫情防控工作异常重要的方面 ,也给所有人上了一堂火线法治课。

        新闻速递:近日,浙江宁波海曙区的家长们为了小学六年级期末语文试卷吵翻了天。有家长在网上发帖,表示作文题给出的材料之一是网红李子柒的故事,题目核心是展示中国传统田园文化,但题目最后却添加了李子柒粉丝数量的介绍。家长认为这样的题目过于浅薄,而且会带偏孩子的价值观。媒体就此事调查时 ,发现李子柒确实出现在了试卷中,不过并非作文题 ,而是阅读理解题 ,让孩子从李子柒等三名人物中挑选一位,推荐为“心目中的风云人物”,并写出推荐理由。

        新京报 :针对争议,试卷出题者认为这道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快速阅读和理解概括信息的能力 ,同时所列人物都是“为了自己的理想而不畏艰难克服重重困难最后圆梦的典型,对孩子们来说也是一种正能量的鼓励”。但李子柒该不该进入语文试卷 ,该以何种方式进入,倒是确有可商榷之处。让人不能接受的 ,是这道题目漠视了孩子的“无知权”。一个小学生,并没有知道一个成年网红的义务 。老师将“学生应该关心社会热点”的大道理搬出来,更是没有道理 ,因为一个学生即使关心社会热点,平时留意新闻,也有对李子柒没有兴趣的自由 。一个称职的老师 ,与其要求孩子具备“在信息爆炸时代里快速提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倒不如培养孩子“在信息爆炸时代里拒绝信息的能力” 。而更让人担心的是,类似事情在学校里并不罕见,比如所谓“必读书目”,抹杀学生之间的差异与阅读偏好 ,就与“大家都应该知道的李子柒”没有本质区别 。

        新闻速递 :近日,杭州市富阳区人民法院开庭审理了消费者诉商家的“人脸识别第一案” ,杭州一家动物园将入园方式从按指纹改成了“刷脸”,看个动物都需要刷脸留痕的做法 ,使得一名副教授提出诉讼。据当事人所说 ,诉讼目的出于公益,在于提高更多人对个人信息保护的警觉性。

        工人日报:不可否认的是 ,随着技术的进步,人脸识别在许多领域都在应用,也为群众带来了一定的便利 。但是 ,人脸识别在当下也存在滥用的现象,由于门槛较低,一些商家也对消费者采用人脸识别,或在消费者进入消费场所时识别,或在消费者使用相关APP时强制收集人脸信息。但是,这些人脸识别真的有必要么?更何况,这些信息真的能在商家手中保存完好不会泄露么?别说消费者心里没谱,商家自己都不敢打包票。人脸识别之所以能够在一些方面取代身份证明 ,是因为人脸识别靠的是生物信息 ,具有高度的唯一性,天下没有完全一模一样的两张脸,即便是双胞胎。一旦信息泄露 ,后果不堪设想,甚至因信息的唯一性,几乎难有补救空间。目前,究竟哪些领域在哪些工作中可以使用人脸识别,是否需要当事人授权,人脸识别信息如何保证安全 ,信息泄露如何处罚如何补救,相关管理机制仍然模糊。正因如此,有关方面有必要从立法角度来解决这些问题 ,让人脸识别技术在为群众带来便捷的同时 ,也筑牢信息安全底线 。

        XML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