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源国际

      从磨难中奋起
      来源:新华社 时间:2020-04-07 浏览量:4048

      沧海横流 、江河浩荡。

      武汉市将于4月8日起,解除离汉离鄂通道管控措施。荆楚大地正在逐步恢复往日的容颜 。各国媒体高度关注 ,认为正在走向胜利的武汉 ,给全球带来“曙光” 。

      中国方案备受关注 ,中国力量激励人心。

      这次新冠肺炎疫情 ,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在我国发生的传播速度最快 、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一次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

      生命重于泰山。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坚决遏制疫情蔓延势头。

      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这场严峻的斗争中,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冲锋在前 、英勇奋战,医务工作者和支援湖北医疗队员白衣执甲、逆行出征,人民解放军指战员闻令即动、勇挑重担,广大社区工作者、公安干警、基层干部、下沉干部 、志愿者不惧风雨、坚守一线,广大群众众志成城 、踊跃参与。

      今天,在这场严峻斗争中淬炼出的精神,在中华民族精神谱系上再次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不断汇聚起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磅礴力量 。

      这是万众一心向前进的中国精神——

      众志成城 舍生忘死

      突如其来,疫情汹汹 !

      疫情就是命令 ,防控就是责任。举国上下 、大江南北  、各行各业,14亿人民动员起来 ,全力以赴投入这个事关生死 、不见硝烟的战场。湖北和武汉成为主战场。

      “如果发生意外 ,遗体捐献医学解剖研究;如果脑死亡 ,捐献所有器官用于移植。”2月11日凌晨1点 ,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妇产科医生李健伟接到支援湖北的紧急通知后,写下这样一份特殊的“遗书”。

      此时,湖北疫情形势危急,确诊数和死亡病例不断攀升。来不及与身处四川泸州的家人告别,李健伟迅速奔赴前线 。直到一个多月后 ,李健伟支援的湖北鄂州市雷山医院感染二病区,原本住满的50张病床只剩下10多个病人 ,他才将出征前的准备和这封“遗书”告诉家人。

      “当时确实是什么后果都想到了,但疫情当前,医生、护士就是战士。站出来 、上前线,这是天职 。”李健伟说。

      大战当前,闻令而动,英雄向险而行 。

      每到危难关头,中华民族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民族精神激发出无穷力量——

      除夕夜,3支军队医疗队、450名勇士先期抵达武汉 ,第一时间批量接收患者 ,第一时间进入隔离病区,第一时间诊治危重病人;

      来自全国各地的4.2万多名医护工作者,悬壶入荆楚,白衣作战袍。和湖北50多万名医护工作者携手,在救治一线与时间赛跑,与病魔较量 ;

      6.3万名公安民警 、5.6万名公安辅警,在荆楚大地驻守医院、转运病人、执勤路口、日夜奔波 ,在各自岗位上确保社会治安平稳有序;

      总人数超过10万名的社区工作者 、注册志愿者、机关干部 ,走出家门 ,服务社区 ,排查患者 ,清洁消杀 ,在武汉三镇筑牢群防群治的人民防线;

      ……

      “在党的坚强领导下 ,疫情防控成为一场人民战争 ,全国人民都在以不同形式参与抗疫。”华中师范大学党委书记赵凌云说 ,大家团结一心,共同抗击疫情 ,体现了中华儿女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强大凝聚力和战斗力 。

      直面疫情肆虐的残酷,亲历生离死别的悲恸,但战“疫”勇士们依旧义无反顾、冲锋陷阵 。他们的舍生忘死,英勇奋战 ,正是中华民族不屈不挠 、顽强奋斗的精神写照。

      俯身上前 、开放气道 ,剧烈的胸腔气流携带着新冠病毒喷溅而出 ;撑开下颌 ,探下喉镜,塞入救命的气管套管,连接呼吸机 ,病人的血氧饱和度开始回升。

      这样的生死搏斗 ,对武汉同济医院光谷院区气管插管小分队来说 ,已成工作常态 。

      “顾不上辛苦,没时间害怕。因为给麻醉医生的机会只有一次 。”光谷院区插管小分队队长高峰说。

      没有硝烟的战场,直面生与死的考验。

      两个小时内将门诊部改成发热门诊和留观病房 ;3天内完成全院既有499名其他疾病患者的转移工作 ,整体改造建好300张隔离床位……一批批患者的生命抢救回来了 ,而武汉市武昌医院院长刘智明生命的刻度,永远定格在了51岁。

      被病毒感染、从院长成为病人后,他依旧没放下身上的担子 ,时刻关心着“病人收进来没有?院内感染防控做到位了吗 ?”

      这名铁骨铮铮的共产党员 ,与病毒的战斗,一直持续到生命最后一刻。

      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

      在这场抗疫斗争中,广大“90后”“00后”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中国青年的担当与责任。仅在支援湖北医疗队伍中,就有近三分之一“90后” 。

      中国力量 ,生生不息。中国希望,顶天立地 !

      这是千磨万击还坚定的中国品格——坚韧不拔 同舟共济

      31个省区市“无一幸免”,超过8万人感染病毒,累计死亡人数超3000人……这是一次前所未有的重大疫情。

      沉重的压力 ,巨大的考验。

      入院一个多月来,42岁的患者刘先生历经肺功能严重受损、气胸等多重生死考验 。同济医院急诊与重症医学科主任李树生团队始终没有放弃,对症施治 、顽强奋战 。

      3月10日上午11时 ,刘先生成功撤离ECMO;1小时后,又成功脱掉呼吸机 。11日  ,经受住脱机24小时严峻考验的他,宣告脱离险境。

      只要有一丝希望,就决不放弃。这是医生对病人的承诺 ,更是国家对人民的承诺!

      青海红十字会赴武汉救护转运队队长王海涛,曾参加过汶川和玉树地震 、菲律宾海啸、古巴飓风救灾。身经百战的他在一次救护转运过程中,看到一位女患者由于呼吸困难、全身蜷曲 ,无助的场景,让这个来自青藏高原的汉子也忍不住流下眼泪 。

      “那么多患者需要帮助,那么多家庭都在等待 ,必须咬紧牙关,豁出去!”挺过适应期后,王海涛和队员们擦干眼泪 ,坚守在重症患者集中收治医院 ,累计转运超过2000名患者。

      面对新冠病毒这种人类尚未完全认识的全新挑战,多一分坚持就多一分希望 ,多一分守护就多一分曙光。

      再有几个月,李德胜就60岁 ,该退休了。然而,突如其来的疫情 ,打破了生活的平静 。

      作为工作多年的一名老民警,李德胜深知老旧社区抗疫之难 。为了保卫一方百姓,两鬓斑白的他主动当起“搬运工”,开着私家车运送物资,转送14名确诊患者入院医治,运送30余名疑似患者到隔离点隔离……

      “何必这么拼 ?”有人劝李德胜。“我从警20年,在这关键时刻,怎能轻易休兵 ?坚持下去,才能取得最后胜利 !”

      坚韧不拔、同舟共济 ,凝聚起万众一心攻坚克难的磅礴伟力 。

      在武汉这座英雄的城市 ,千千万万个普通市民识大体、顾大局 ,自觉服从疫情防控需要,以牺牲和奉献、坚持和努力 ,等待着春暖花开的那一天。

      2月29日凌晨 ,志愿者王震驾驶着自己的小车,一路开着双闪 ,向着武汉市妇幼保健院奔驰而去。他的身后 ,是一位羊水已破的待产孕妇和家属 。

      非常时期,王震和其他5名志愿者共同组成“W大武汉紧急救援队” ,24小时机动待命 ,志愿接送缺乏交通工具去医院的待产孕妇,成为一个个“新生命的摆渡人”。

      社区工作者维持小区正常生活运转,志愿者通宵达旦转运物资,环卫工定时定点清扫街道 ,民警不分昼夜驻扎巡逻……

      从天而降的英雄 ,其实都是挺身而出的平凡人物。

      “大家自觉服从疫情防控大局需要,识大体、顾大局。守望相助,有事帮一把是应该的 。”每天为社区居民代购药品 、身上挂满药袋的社区网格员丰枫感慨地说。

      “这个劲头上来了,很多东西都能解决。”钟南山院士说,“武汉本来就是一个很英雄的城市 。”

      在武汉工作的巴基斯坦籍程序员哈荣·努曼,在抗疫期间成为湖北省慈善总会的一名志愿者。他说:“任何人在这里都能够感受到中国人民团结起来的巨大力量。”

      武汉大学党委副书记沈壮海感慨,优秀的中华民族精神不仅仅写在我们民族的文化典籍中 、流传在我们民族的历史长河里,也鲜活地存在于当下 、光大于现时代。“这是我们民族精神基因传承的重要方式,也推动着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历久弥新 、生生不息 。”

      这是越是艰险越向前的中国力量——敢于斗争 敢于胜利

      这场发生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际的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对中华民族意志品质和斗争精神的重大考验。

      除夕凌晨4点左右 ,解放军感染病防控专家毛青接到电话 :“任务来了,马上就要走,你看谁去好?”

      毛青坚决地说 :“我是党员 ,那肯定我去!”

      关键时刻冲得上去,危难关头豁得出来,才是真正的共产党人。

      斗争精神,早已深深熔铸在中国共产党的血液中。诞生于国家内忧外患  、民族危难之时,中国共产党一出生就铭刻着斗争的烙印,一路走来就是在斗争中求得生存 、获得发展、赢得胜利 。

      中华民族历史上经历过很多磨难 ,但从来没有被压垮过,而是愈挫愈勇,不断在磨难中成长 、从磨难中奋起。

      面对疫情,敢不敢上,考验斗争精神 ;能不能赢,考验斗争本领。

      “武汉加油 !湖北加油!中国加油!”3月10日下午 ,武汉洪山体育馆外,医护人员挥舞旗帜 ,齐声高喊 。

      这一天,49名患者作为最后一批出舱者 ,正式告别洪山体育馆改建而成的武昌方舱医院。至此 ,武汉16家方舱医院全部休舱。

      回想一个多月前,面对数以万计、与日俱增,且远超医疗资源负荷极限的确诊病患 ,全国人民都在担心 :武汉如何应对如此庞大的“移动传染源”?如何实现“应收尽收、应治尽治”?

      建设方舱医院 ,用好方舱医院,成为关键举措。短短10多天时间里 ,16座“生命之舱”在武汉三镇拔地而起 ,大幅扩容收治能力 ,托举起生命的希望 。

      运行一个多月以来 ,方舱医院实际开放床位1.3万余张 ,累计收治轻症患者1.2万余人 ,实现了从“人等床”到“床等人”的转变,彻底扭转了武汉曾经的被动局面。

      ——关闭离汉离鄂通道,有效切断传播途径;

      ——迅速建设火神山医院、雷神山医院 、方舱医院和大量隔离场所,解决病人收治难题 ;

      ——集结全国精锐力量,坚决打赢武汉保卫战、湖北保卫战……

      不懈的拼搏 、持续的奋斗,终于使以武汉为主战场的全国本土疫情传播基本阻断。

      3月17日起 ,支援湖北医疗队开始分批次有序撤回 。“谢谢白衣天使”“英雄一路顺风”……阳台窗边、道路两旁 、机场车站 ,武汉和湖北人民以各种方式致敬逆行勇士,感恩的话语在一座座城市上空久久回荡。

      “中国人民众志成城 、齐心协力,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 、跨越不过的沟坎!”中央指导组医疗救治组成员、国家卫健委医政医管局监察专员焦雅辉说。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 ,这正是中国制度、中国力量的生动体现。海外人士对此也给予高度评价。

      “中国制度的优越性是有效应对疫情的重要原因。”英国剑桥大学高级研究员、中国问题专家马丁·雅克说,“这一制度所具有的战略性、全局性 、前瞻性和对全国资源的调动能力,是其他制度无法比拟的。”

      “这场全球性灾难揭示了各个政治体制在民众生命与生命质量问题上的立场。何种体制更加珍视民众的生命 ?”叙利亚总统政治与新闻顾问布赛纳·夏班感慨,“中国的政治和社会体制在这次公共卫生和人道主义危机中被证明为最能发挥能量、最珍视民众生命、最高效减轻损失 、最有力领导社会 、最妥善应对危机。”

      “这场抗疫斗争生动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我们党强大的政治优势、组织动员能力、贯彻执行能力得到充分体现。”华中科技大学国家治理研究院院长欧阳康说 ,迈向民族复兴的征程不可能一路坦途,但只要坚定“四个自信”、发扬斗争精神,我们一定可以闯过一个个新的娄山关、腊子口。新华社记者(新华社武汉4月6日电)

        XML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