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源国际

      《安徽工人日报》头版报道安建海外劳模关朝发先进事迹
      来源 :工会 时间:2017-03-24 浏览量:5333

       

      汗水浇筑海外  初心永驻博源国际
      ——记安徽博源国际(尼日利亚)公司副总经理关朝发
      (原文刊登于《安徽工人日报》2017年3月21日第一版)
          在寒风中默默坚守,在烈日下挥汗如雨 ,风餐露宿 ,年复一年 ,这是对于所有建筑人的真实写照。可还有一群特殊的建筑人更加引人注目,他们身处异国,远离亲友,为的是将中国建筑业的威名远扬。安徽博源国际集团驻尼日利亚分公司副总经理关朝发就是其中一位 。
      初尝海外艰辛
          粗糙的双手,略黑的肤色,是建筑人一贯的“标配” ,是关朝发这些年收获和成长的象征 ,更是安徽博源国际人一面鲜明的旗帜。
           2003年,41岁的关朝发进入安徽博源国际集团有限公司。在听闻驻蒙古项目部缺少人手后,他义无反顾地提出前往。“做出这样的选择其实也没考虑太多 ,就是想出去闯一闯,见识一番。”他坦率地告诉记者。
          初到蒙古 ,从未出过国的关朝发着实有些不太习惯 ,他表示:“当地昼夜温差很大 ,气候干燥 ,项目部的办公住宿条件一开始也跟不上 ,语言更是大问题,总之各方各面都得想办法适应。”于是 ,作为当时物资采购、装饰施工及后期项目负责人的关朝发先是带领工程人员改建办公住宿楼 ,解决了大伙儿的后顾之忧 ,随后又在业余时间坚持跟当地人学习蒙古语。
          在海外工作,最让关朝发牵挂的莫过于父母妻儿 。每年除夕夜,仍在工地坚守的关朝发与家人通话的那一刻,总是红着眼圈,声音哽咽。“要说不想家 ,那是不可能的,只不过想他们的时候 ,强迫自己想想工作上的事情,转移一下注意力就感觉好些了。”他说。
        汗洒尼日利亚
          通过在蒙古长达6年的历练,关朝发已是资深的海外建筑人。2010年,他背负新的使命来到了远离祖国的非洲热土,全身心投入到安徽博源国际尼日利亚有限公司的组建和项目实施工作中去。
          2013年7月,安徽博源国际尼日利亚有限公司接到通知,要在70天内完成尼日利亚中国文化中心1180平方米的改建装修 。文化中心租用的是上世纪80年代修建的房屋,因年久失修,设备老化,加之有些装饰材料在当地无法采购 ,困难可想而知。面对这项任务重 、人手紧的工程项目,关朝发勇挑重担,立即带领人员投入施工。在那段艰苦的岁月里 ,他和工人们同吃同住 、一起作业 ,电工忙不过来,他第一时间蹬上梯子,爬高上低;木工需要下料,他立即上去帮忙......
          尼日利亚地处赤道,常年湿热高温,气候恶劣,自然环境差,疟疾发病率极高。由于公司承接的项目工期紧,任务重,生活没有规律 ,关朝发每年要患上一到两次疟疾。2013年8月19日,因长期在几个施工现场来回奔波 ,加上文化中心工程持续通宵 ,劳累过度的他又一次得了疟疾。同事们见状打算立刻将他送往医院 ,可关朝发却执意要留在施工现场 ,直至凌晨三点收工后才前往治疗,而此时他已高烧40度。经医生诊断,此次的疟疾尤为严重,化验单上的数据带有两个加号  ,要卧床休息,千万不能劳累。然而,心系工程的关朝发顾不上自己的病情和医生的叮嘱,第二天上午,他就出现在了文化中心的施工现场。
          世上无难事 ,只怕有心人。在2014年9月18日举行的揭牌成立仪式上 ,文化中心工程受到了使馆文化处等领导的交口称赞,并获中尼文化特殊贡献奖 。时至今日 ,凡是来到尼日利亚中国文化中心的人,一走进大门,都会被眼前浓浓的中国风情所深深吸引。
      坚守铸就辉煌
          驻足回首 ,如今已是关朝发在尼日利亚坚守耕耘的第八个年头。这八年里,他和他的管理团队严格遵守项目管理制度,坚持“安全为天” ,坚持合同履约,实现了尼日利亚承接的所有项目安全事故零发生 ,承建的工程质量受到了甲方的一致认可和好评,更不容易的是在克服国际经济形势低迷 、货币通胀加剧 、国际油价大肆跌宕和当地政局动荡、恐怖活动抬头的多重困难下 ,为集团公司创造汇回了2700多万元的利润 。
          2017年3月1日,关朝发再一次在尼日利亚市场区的责任状上郑重签字,决心再踏海外征程。尽管当前尼日利亚的政局动荡 ,形势堪忧,但关朝发仍信心满满:“我会尽最大努力为公司效劳 !”(本报记者 夏梦)

       

       

        XML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