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博源国际劳模先进事迹【四】不忘初心 坚行技术创新之路 ——安徽路港党委委员、副总经理、总工程师苏颖事迹

    博源国际

      安徽博源国际劳模先进事迹【四】不忘初心 坚行技术创新之路 ——安徽路港党委委员、副总经理、总工程师苏颖事迹
      来源 : 时间:2022-10-12 浏览量:9229

      image.png

      2022年五一劳动节前夕,由中华全国总工会主办的首届“大国工匠创新交流大会”以云展示的方式隆重举办。作为安徽省职工创新成果的代表 ,由集团研制的船闸智能移动模机及新一代智能钢筋绑扎移动升降平台产品 ,以物理模型+3D全息投影方式,与全国近800件职工创新成果实物模型展品同台参展,获得了广大参观者的纷纷点赞,成为集团以科技创新赋能高质量发展新成效的有力代言 。

      今天我要和大家分享的故事主人公就是集团参展的“主角”以及参展展品的设计者 ,安徽路港公司劳模创新工作室领头人 ,安徽路港公司党委委员 、副总经理、总工程师,安徽省劳动模范--苏颖。

      他出生于安徽五河的一个清贫农家,爷爷、父亲、弟弟均从事基层教育工作,家风淳厚严谨;作为家里的长子 、长孙,自幼受家庭环境熏陶,与笔墨为伴、与书卷同寝,从小练就严谨务实的求知、治学态度,为他日后从事技术研发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1997年,他中专毕业进入工作单位 ,自此踏上了施工技术研究的坚行之路 。

      image.png

      还记得2008年承建的上海市重点项目----横沙东滩促淤圈围工程,在施工过程中 ,因深水区潮流动力、泥沙活动性强,堤侧滩地及前方滩面冲刷加快 ,形成冲刷深槽,槽深达20m以上,水流流速达6m/s以上 ,护底结构和原始滩面均遭到严重破坏,封堵工程量和难度极大。紧要关头 ,苏颖带领项目技术骨干深入研究大型智能铺袋船深水铺设大体积充泥管袋成套技术,成功完成了六处堤身内部窜沟和三处堤底深窜沟的封堵施工,避免了因原始滩面软体排袋体偏离设计位置、重复返工而为公司造成重大损失的情况发生 。2010年承建的舟山市钓梁围垦工程项目,当时龙口宽度30米 ,长度20米 ,水流最大流速达到3.7m/s,给正常合龙造成了巨大困难。苏颖同志白天带领着技术团队深入现场、实地勘查 ,晚上与技术骨干研讨技术难点 ,经过七天七夜的通宵达旦的分析与计算 ,他及时调整堵口措施 :一方面在爆破料场准备大量单块250kg以上块石 ,另一方面通过高潮位在龙口内外两侧准备4艘2500吨位抛石船,同时在龙口两边堤防各准备大量满载自卸运输车、铲车及挖掘机,在低潮位实施龙口合龙为工程提前半年完成施工打下了坚实基础。就这样 ,一个项目接着一个项目,他扎根海岛13年,先后解决了深海插设排水板加固软基、感潮区铺袋船铺设大体积加筋充泥管袋铺设技术、加强型子母袋结合六通吹灌装置封堵深槽(龙口合龙)施工技术等多项技术难题,保质保量地将项目提前完工,为国家级舟山群岛新区建设添砖加瓦 ,也为波音737客机组装项目落户舟山打下了坚实基础,赢得了行业行政主管部门、业主 、监理等单位的一致好评。

      经过多个项目的历练和积累,坚持不懈在技术之路上的艰辛跋涉,他逐渐成长为一名特点鲜明的专业技术人才。2017年进入路港公司以后 ,苏颖始终不忘技术创新的初心。他深入施工项目一线实地调研船闸项目 ,发现原有的船闸设备模架体型笨重、施工效率较低、成本费用高,存在的安全隐患较大 。于是,他主动联系专业设计单位和长期从事船闸智能装备理论研究的高等院校、装备生产企业等,请求共同组建研发团队就专项技术进行升级改造。

      image.png

      在船闸移动模机技术升级改造的前期,他一连几个月都泡在船闸的施工现场 ,与技术骨干探讨施工技术、工艺和流程 ,强化每一遍原理,熟悉每一道工序。历时近一年的时间,第三代智能船闸造闸机于2020年率先在灵璧船闸项目投入使用 ,并为该项目节约工期60天,节约成本20万余元。为更好的服务于船闸工程施工,满足日益提高的项目标准化施工的各项要求 ,他又多次深入灵璧船闸应用现场,检验并发现运行过程中存在的可优化问题,经历了10余次的修改完善,研发的第四代智能移动模机终于在2021年正式应用于安徽省一号基博源国际程“引江济淮重大工程”项目,闸室主体施工由12个月缩减至6个半月,大大节约了工期与成本,创下闸室建造的新速度 ,该项目也成功入选了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智能建造新技术新产品创新第一批服务典型案例 。正是因为他久久为功地钻研和努力,苏颖于2018年获评安徽省首届“江淮工匠” ,于2019年成为享受安徽省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因为长期的工作压力和连续的奔波劳累,他在40岁的年纪便白了头发,他经常开玩笑的说:“多一些白头发才更像一个专家 。”

      image.png

      榜样的力量无穷大。在上级工会的关心支持下,安徽路港公司积极申报创建了以苏颖劳模为领头人的安徽博源国际集团首个省级劳模创新工作室——“苏颖工程技术劳模创新工作室” ,也是安徽省住房城乡建设系统唯一一个建筑业劳模创新工作室。

      在他的带领下,工作室规模随着科研创新工作的开展逐渐壮大,团结了一大批优秀的青年技术骨干在工作室的平台上大胆创新、积极进取 ,为企业科技进步和产业升级奋力拼搏。通过多个工程项目的实施和科研工作的推进 ,成功组建了三个市政 、水利、水运行业项目经理团队 ,通过以考促学 ,培养了市政、水利 、港航等专业一级建造师19名 、BIM工程师12名 ,目前他们均已成长为企业的核心技术人才,分布在理论研究 、施工设计、BIM模拟、生产实践、试验检测以及运行操作等各个领域 ,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技术研发、应用和产出体系。

      image.png

          工作室团队先后开展《公路桥梁大型装配式构件工业化智能建造关键技术及应用示范》《新一代‘造闸机’智能成套装备研发及产业化》等课题研究。其中  ,《公路桥梁大型装配式构件工业化智能建造关键技术及应用示范》课题入选2021年度安徽省科技重大专项,已获得省财政支持资金150万元;工作室重点研究课题“新一代‘造闸机’智能成套装备研发及产业化”荣获中华全国总工会2021年度职工创新补助金10万元 ,并荣获2021年度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与促进奖“产学研工匠精神奖”。苏颖用他的实际行动,充分践行着劳模引领作用,带领着团队向技术改革之路勇往直前 。

         “道阻且长,行则将至;行而不辍,未来可期”。作为一名有着二十年党龄的中共党员,苏颖始终践行着爱岗敬业、争创一流、勇于创新、甘于奉献的劳模精神 。蓝图绘就 ,正当扬帆起航,他将继续走好新的赶考之路 ,在追求技术创新之路上坚定前行,为安徽博源国际高质量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XML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