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源国际

      文化自信——习近平提出的时代课题
      来源:团委 时间:2016-08-10 浏览量:6796

      【学习进行时】在建党95周年庆祝大会的重要讲话中,习近平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文化自信成为继道路自信 、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之后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第四个自信”。习近平为何如此重视文化自信 ?我们提出“文化自信”的底气何在?又为何要践行“文化自信”?

         新华网《学习进行时》原创品牌栏目“讲习所”今天推出“不忘初心 、继续前进”系列之《文化自信——习近平提出的时代课题》,带您一起深入探究。

       

        201671日,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 、国家主席 、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

        习近平指出:“我们要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最根本的还有一个文化自信”。那么,何谓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以及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并对其文化的生命力持有的坚定信心。

        习近平为何重视“文化自信”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曾在多个场合提到文化自信 ,传递出他的文化理念和文化观 。在2014224日的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中,习近平提出要“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之后的两年间,习近平又对此有过多次论述:“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是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题中应有之义。”“中国有坚定的道路自信 、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其本质是建立在5000多年文明传承基础上的文化自信 。”20165月和6月,习近平又连续两次对“文化自信”加以强调,指出“我们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 、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持文化自信”;要引导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 、制度自信  、文化自信”。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的讲话上,习近平对文化自信特别加以阐释,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 、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其语境更为庄严,观点更为鲜明,态度更为坚决,传递出这既是文化理念又是指导思想 。文化自信于是成为继道路自信 、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之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第四个自信”。

        为什么我们在“三个自信”之外还需要“文化自信”?为何习近平如此重视文化的作用?对此习近平早已给出了答案。

        因为“文明特别是思想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无论哪一个国家、哪一个民族,如果不珍惜自己的思想文化,丢掉了思想文化这个灵魂 ,这个国家、这个民族是立不起来的” ;因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可以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启示,也可以为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启发”,“我国今天的国家治理体系,是在我国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长期发展 、渐进改进、内生性演化的结果” ;更因为“只有坚持从历史走向未来 ,从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 ,我们才能做好今天的事业”,“没有文明的继承和发展 ,没有文化的弘扬和繁荣,就没有中国梦的实现” 。

        “文化自信”的底气何在

         “文化自信”只是一句口号 、一个理论名词么 ?不是,我们提倡的“文化自信”有其深厚根基 ,是可以真正践行的。因为,我们有优秀传统文化的底蕴,也有在中国革命 、建设、改革的伟大实践过程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这种在优秀传统文化基础上的继承和发展,夯实了我们文化建设的根基 ,奠定了我们文化自信的强大底气。

        我们有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 。它能“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 ,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是我们文化发展的母体,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 。诸如“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精忠报国”的爱国情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意识 ,“舍生取义”的牺牲精神,“革故鼎新”的创新思想,“扶危济困”的公德意识,“国而忘家 ,公而忘私”的价值理念等,一直是中华民族奋发进取的精神动力 。此外,“天人合一” 、“天下为公”的社会理想,“以人为本”、“民惟邦本”的治国理念,“载舟覆舟” 、“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 ,“止戈为武”、“协和万邦”的和平思想 ,“与人为善”、“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的处世之道 ,“儒法并用” 、“德刑相辅”的治理思想 ,“和为贵”、“和而不同”的东方智慧,一直是中华民族治国理政的思想渊源。甚至,我们正努力建设的小康社会的“小康”这个概念,也是出自《礼记?礼运》,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追求的理想社会状态。

        这些千百年传承的理念 ,已浸润于每个国人心中,成为日用而不觉的价值观,构成中国人的独特精神世界。正如习近平所说,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体现着中华民族世世代代在生产生活中形成和传承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等,其中最核心的内容已经成为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这些最基本的文化基因 ,是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在修齐治平、尊时守位 、知常达变、开物成务、建功立业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有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标识” 。

        我们有鲜明独特、奋发向上的革命文化。从井冈山精神 、长征精神 、延安精神 、西柏坡精神,到雷锋精神、大庆精神、两弹一星精神,再到航天精神、北京奥运精神、抗震救灾精神,这些富有时代特征、民族特色的宝贵财富 ,脱胎于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 ,同时又在新形势下不断进行着再生再造 、凝聚升华,从而为我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推进文化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我们还有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它是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红色革命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是运用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所进行的文化创造。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明显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及社会主义荣辱观。在短短几十年的社会主义实践中,我们创造了中国道路、中国模式 、中国奇迹,这已充分说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一种有生命力的文化,是一种体现人类文明发展进步方向的文化。

         我们的文化自信,不仅来自于文化的积淀 、传承与创新、发展 ,更来自于当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蓬勃生机 ,来自于实现中国梦的光明前景 。改革开放30多年来 ,我们创造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国家兴旺 ,文化必然兴盛 ,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把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 ,中华文化正迎来一个繁荣发展的黄金期  。

         文化的优秀 、国家的强大、人民的力量,就是我们文化自信的强大底气 ,文化自信的水之源木之本。正如习近平所说 :“站立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土地上 ,吸吮着中华民族漫长奋斗积累的文化养分  ,拥有13亿中国人民聚合的磅礴之力,我们走自己的路,具有无比广阔的舞台 ,具有无比深厚的历史底蕴,具有无比强大的前进定力。中国人民应该有这个信心,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有这个信心。”的确,我们没有理由不自信!

         201671日,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习近平、李克强、张德江、俞正声、刘云山、王岐山 、张高丽等出席大会。

         提高文化软实力事关国运

         中国虽然有强大的文化根基和强劲的文化发展势头,但事实不容忽视,那就是中国目前还只是一个文化大国而不是一个文化强国,我们文化软实力的表现与物质硬实力的日益强大并不相称。

         如何提高文化软实力 ?践行文化自信,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习近平指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要努力展示中华文化独特魅力”,要“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 ,把继承传统优秀文化又弘扬时代精神、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的当代中国文化创新成果传播出去”。他还指出:“要以理服人,以文服人 ,以德服人 ,提高对外文化交流水平,完善人文交流机制,创新人文交流方式 ,综合运用大众传播、群体传播、人际传播等多种方式展示中华文化魅力 。”

         至今已开办十年有余的孔子学院,便是我们推行文化走出去的良好实践。据报道,截至2015121日,中国已在134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500所孔子学院 、1000个中小学孔子课堂 ,学员总数达190万人。我们有理由相信 ,中华文化之花,已借孔子学院及其他诸多实践之力 ,开遍世界。

         文以化人 、文以载道 ,让中华民族的文化理念走出国门,让文化自身说话 ,使其成为不同语种、不同地域 、不同国家和平交流沟通的媒介 。在展现中华文化风采的同时 ,更重要的是呈现中国和平发展、和平崛起的理念 ,阐明“中华民族的血液中没有侵略他人 、称霸世界的基因,中国人民不接受‘国强必霸’的逻辑 ,愿意同世界各国人民和睦相处、和谐发展 ,共谋和平、共护和平、共享和平”,从而为中国的发展营造良好的国际氛围。

          “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关系‘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一个国家如果硬实力不行,可能一打就败 ;而如果软实力不行,可能不打自败。践行文化自信,提高文化软实力,事关全局,刻不容缓。

          “欲人勿疑,必先自信”。只有对自己的文化有坚定的信心,才能获得坚持坚守的从容,鼓起奋发进取的勇气,焕发创新创造的活力。文化立世,文化兴邦 。坚定文化自信 ,大力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 ,为中国经济、外交和安全影响力的扩展提供更加有效的软保护、构筑更有利的软环境 ,为我们的强国自信提供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是我们必须重视的时代课题 。

        XML地图